| 
	  ||||
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  	    2005年出生的雅倩每次從河北石家莊打車回葛溝村,總會驚嘆村莊的美麗。正是這份自豪感,讓她放棄石家莊建筑公司預算工作,回村擔任村支書助理。如今的葛溝村早已改頭換面:農房外墻爬滿鮮亮墻繪,硬化路通到每戶門口,村口路燈徹夜通明,中午老年食堂的包子香飄鄰村……這樣的生活令鄰村人艷羨。而真正讓雅倩決心留鄉(xiāng)的,是村里兩座在建的反季節(jié)蔬菜大棚——曾經“年輕人只能外出謀生”的村莊,正長出留住人的希望。 發(fā)展的契機:北方村落的困局與解困起點 葛溝村地處河北贊皇縣城北部10公里處,元許公路穿村而過。478戶、1451位村民在3800畝耕地上世代耕作。作為典型北方村落,這里以玉米、花生、小麥、紅薯為傳統(tǒng)作物,耕地產出效益極低,農戶全年純收入常不足萬元。為維持家用,青壯年多成“候鳥”:農忙回村種地,農閑外出務工,男人多以開大車為生,常年難歸,剩下老人孩子留守。“土地養(yǎng)不活人、村莊留不住年輕人”,成了葛溝村多年難破的困局。村民不缺勤勞與智慧,卻受限于“沒技術、沒資金、沒方向”,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一度停滯。 轉機始于2021年9月的支部共建。中央港澳辦秘書局黨支部與葛溝村黨支部簽訂協(xié)議,跳出“輸血式幫扶”框架,以“黨建激活基層治理”為核心,通過“理論聯(lián)學”統(tǒng)一兩委班子與村民的發(fā)展共識,破解“想干事沒頭緒”的迷茫;以“工作聯(lián)動”直面民生難題,從整治“污水橫流、道路泥濘”入手,逐步完善基礎設施;選派干部扎根一線,引入多元社會資源。這場從中央到地方的共建,打通葛溝村從停滯到起步的關鍵一步。 真正的破局:多方協(xié)同的共生共榮新生態(tài) 葛溝村從“起步”到“破局”,各角色錨定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痛點,將外部幫扶轉化為鄉(xiāng)土內生動能。中央港澳辦憑借政策視野與資源整合能力,為葛溝村牽線匯豐公益基金會等社會資源。匯豐公益基金會一方面注入專項資金;另一方面聯(lián)動專業(yè)社會組織四川?;葜毞罩行?,先調研村民需求,再量身設計項目路徑,確保舉措貼合鄉(xiāng)土實際。 村兩委是“關鍵轉換器”。村支書郭彩彬帶領班子,一邊承接外部資金、技術等專業(yè)資源,轉化為“大棚種什么、培訓學什么”等具象方案;一邊以“嘮家?!薄按迕褡h事會”等方式走進村民,讓外來幫扶真正“落地生根”。 起初,村民多是旁觀者。但協(xié)同幫扶始終將村民放在主體位置:帶村民代表外出考察;邀村民參與決策。村民從“等著幫”到“主動干”,態(tài)度轉變的本質,是內生動力被喚醒的過程。 最終,“中央單位搭臺引資源、社會組織賦能強專業(yè)、基層村委落地做轉化、村民主體參與激活力”的多方協(xié)同格局形成,構建起“共生共榮”生態(tài)——外部力量為助推器,鄉(xiāng)土自身為發(fā)動機,為葛溝村注入可持續(xù)生命力。 希望的大棚:從“種菜棚”到“造血載體” 盡管陰雨耽誤工期,葛溝村田埂上的兩座反季節(jié)蔬菜大棚仍在加速建設,鋼架結構在陽光下泛光。這兩座2024年11月完工、春節(jié)前產草莓與西紅柿的大棚,是村民打破“土地養(yǎng)不活人”宿命的希望。 剛忙完秋收的董大哥,談及大棚滿臉興奮:“早先10畝地種玉米、花生,刨除成本不夠孩子學費,只能農閑外出打工?!边@種困境,曾是多數(shù)農戶日常。直到項目組織赴山東考察,董大哥親眼見當?shù)剞r戶“兩口子管三棚,年純利二十多萬”,才意識到“種地能有奔頭”。如今他主動加入大棚運營團隊,盤算的不僅是個人收入:“先管好集體大棚,讓村民見實效,才能帶動更多人種棚增收?!倍蟾绲男膽B(tài)轉變,是大棚賦予村民最珍貴的“隱性財富”。 為規(guī)避“政府建棚、村民棄管”的隱患,大棚從規(guī)劃之初就走全民參與式路徑。見多識廣的郭彩彬深知失敗案例的教訓,因此大棚建設第一步就凸顯“村民話語權”:由村兩委帶村民代表走遍耕地,選中“光照足、近水源、便拉貨”的地塊——這些細節(jié)唯有常年種地的村民懂。 建棚前,項目組織村兩委與村民代表赴山東壽光、四川騎龍村等地考察,專學普通農戶的大棚經驗?!耙牟皇呛每礃影澹谴迕衲軐W能用能復制的真本事?!焙;蓓椖控撠熑它S聰說。 大棚設計更注重可持續(xù)。農業(yè)專家全程跟蹤培訓;村兩委提前對接銷路;還謀劃結合村旁水庫搞大棚采摘和鄉(xiāng)村游?!耙牟皇嵌唐谛б妫谴迕耖L期受益的產業(yè)”,項目反復向村民傳遞“長效運營”理念。 如今大棚運營團隊以村民為主,投產后將定期開種植培訓班,計劃未來推行“村民承包制”。這座大棚,正是葛溝村“造血式振興”的鮮活注腳——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的生命力在于村民能參與、能受益、能扎根。 人才是核心:激活人,就是激活鄉(xiāng)村的未來 “所有農村項目,最終都是人的改變?!鄙罡l(xiāng)村振興十余年的黃聰一語中的。匯豐公益基金會更關注村莊“造血能力”提升——唯有激活人的主觀能動性,才能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葛溝村的蛻變,正是“以人為核心”賦能的生動實踐。 如今為大棚奔波的郭彩彬,早年任村支書時曾“躺平”。直到港澳辦解決污水管網(wǎng)、道路硬化等難題,匯豐公益基金會與海惠帶來專業(yè)賦能,情況才改觀。雅倩感慨:“以前開會‘上面講、下面困’,現(xiàn)在‘大家擺問題、想辦法’,越開越精神。”如今郭彩彬成“主心骨”:每月開村民議事會,邀鄉(xiāng)賢、婦女代表商發(fā)展;跑大棚土地指標、盯施工;見老人“吃飯難”,牽頭建老年食堂?!耙郧氨煌浦撸F(xiàn)在往前跑,因為看到希望?!?br> 婦女群體的崛起,是葛溝村蛻變的“意外之喜”。年輕的外出務工,孩子成留守兒童;年長的守著薄田,兼顧老幼。郭彩彬借項目資源定制發(fā)展路徑:缺技術,邀專家培訓大棚種植;沒銷路,對接電商平臺;怕沒時間顧家,老年食堂崗位優(yōu)先照顧婦女。 40多歲的任大姐是婦女轉型的典型。此前她在石家莊格力電器流水線工作,工資高卻難見孩子。如今她在村老年食堂上班,月入3000元,還兼顧家庭:早上備餐,中午忙完去鄰村做零工,傍晚做熱飯等丈夫,周五接初中兒子回家。她還有“韭菜夢想”:“等大棚技術成熟,和姐妹承包一棚種韭菜,讓老人全年吃鮮韭菜,吃不完就賣?!?br> 同是40多歲的楊大姐,此前在石家莊醫(yī)院食堂工作,為照顧生病的奶奶和孩子回村。在老年食堂做面點師傅,她包包子多放餡、燉菜燉得軟:“老人像自家祖輩,得吃得舒服?!笔程脡ι侠先藗兊牧粞浴俺燥堉换?元,比家熱鬧”,讓她滿心滿足。她盼著村里產業(yè)更好,能多找份活,還想和任大姐一起帶姐妹干大棚。 更驚喜的是,村里年輕婦女玩起“新農具”——手機。她們開直播賣紅薯、粉條,拍墻繪、戲臺講葛溝村故事。葛溝村的蛻變,是郭彩彬的奔波、雅倩的成就感、任大姐的勇氣、楊大姐的笑容,是年輕女性講家鄉(xiāng)故事的驕傲。鄉(xiāng)村振興的本質,是讓每個村民在故土找到價值、看見希望——當人的力量被激活,鄉(xiāng)村就有生生不息的力量。 溫度與煙火:葛溝村里溫暖的“人情味”底色 葛溝村的改變,藏在三餐四季的煙火氣與村民心底的歸屬感里?!皦L靚、綠植茂、大棚起”是外在溫度,而文化與公益織就的“幸福網(wǎng)”,是村民對“家”的期待。 老年食堂是“以人為本”的實踐載體。推行“70歲以上2元、其他群體5元”的定價,既護老人尊嚴,又保食堂長效運營。除餐費外,食堂還靠匯豐公益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捐贈、政府補貼、村集體經濟反哺等多元籌資維持。老人們說“這兒比家熱鬧”,不僅因合口飯菜,更因有老伙計嘮嗑、大廚記著偏好、門口有防滑墊。今年郭彩彬還申報“匯美鄉(xiāng)村”項目,通過資助、培訓等深化養(yǎng)老服務模式。 墻繪重塑著村民的家鄉(xiāng)認同。志愿者拉著村民一起畫:把港澳幫扶情誼、哪吒童趣、本地特產等融入畫面。墻繪成村民記憶載體。當家鄉(xiāng)風景、個人故事被“掛”在墻上,村民對故土的感情,從“生于斯長于斯”的習慣,變成為它驕傲的自豪。 在匯豐公益基金會資助下,村民在村口、巷陌、庭院種綠植,讓村莊漸綠。親手建設的家園,讓村民生出強烈歸屬感。夜晚的戲臺與廣場舞,是鄉(xiāng)村“精神氣”的復蘇。村民湊錢修繕戲臺,去年7月請河北梆子劇團演出,鄰村人都來湊熱鬧。傍晚村口音樂響起,婦女跳廣場舞,孩子追逐,老人圍觀——這份熱鬧讓村莊重煥“煙火氣”。 周到的公益服務守護村民日常。村里設愛心驛站,楊大姐等村民每周為老人免費理發(fā)、洗被褥,還定期上門幫孤寡老人打掃。村診所添了港澳辦支持的心電圖機等設備,小病不用跑縣城。一次老人突發(fā)心臟病,診所付醫(yī)生用設備快速診斷及時轉院,挽回生命。葛溝村的溫度讓鄉(xiāng)村振興有了動人的“煙火氣”與扎根土地的生命力。 葛溝新路徑: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協(xié)同共生”與啟示 如今的葛溝村,秋收時節(jié)滿是生機:門前花生堆成山,玉米垛齊整如堡壘,夕陽下載作物的三輪車穿行在硬化路上,穿過綠植、墻繪與路燈,大黃狗興奮迎接主人歸來。這是葛溝村“造血式振興”的碩果。 雅倩每天跟著郭書記工作愈發(fā)堅定留村決心。郭彩彬信心滿滿:“最難的是把‘等靠要’變‘主動干’,現(xiàn)在我們跨過去了?!?br> 葛溝村的實踐,揭示鄉(xiāng)村振興的真相:是政府、社會力量、基層組織與村民的“共生共榮”,是“建機制、育人才、激活力”的系統(tǒng)工程。唯有如此,“守家過好日子”才不是標語,而是村民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日常;“歸巢”是年輕人主動奔向的未來。 葛溝村的蛻變,是多方協(xié)力下以“村民為核心”的參與式振興實踐,始終以激活內生力量、培育本土人才為關鍵。雅倩等年輕人歸巢,郭彩彬從“躺平”到“主心骨”,普通農戶在培訓中成長……當本土人才的能力與信心被喚醒,鄉(xiāng)村振興就從政策術語,變成人心里的溫暖。 這種“讓村民說了算、本土人挑大梁”的實踐,呼應了鄉(xiāng)村振興“內外協(xié)同、以內為主”的邏輯,構建“政策引路、港澳辦賦能、社會助力、村民主導”的良性生態(tài),為理解國家戰(zhàn)略與地方實踐互動提供珍貴樣本。 鄉(xiāng)村振興沒有“標準答案”,但只要把“人”放核心,讓村民當主角、外部力量做助力,就一定能走出屬于自己的可持續(xù)振興路。 (徐輝)  |